11月7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與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共同主辦的工業和信息化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暨《中國工業和信息化可持續發展報告(2020)》發布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順利召開,來自全球200多名政府部門、聯合國機構、國際組織、中外企業、行業協會、智庫等機構的嘉賓代表,圍繞“綠色低碳發展”、“全球產業合作”、“共同富裕”等主題,展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研討交流。
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相互交織、世界經濟脆弱復蘇、氣候變化挑戰突出的現實背景下,需要凝聚國際共識,推動深化全球合作。為了加強工業和信息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助力工業和信息化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負責任的中國制造的國際影響力,本屆論壇體現了中國工業和信息化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實踐,呈現出三大亮點:
亮點一:時代主題,共話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
首次響應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到的“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構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推動多邊發展合作進程協同增效,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本屆論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適應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行業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和內外部挑戰,以工業和信息化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工業和信息化綠色低碳發展報告發布、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專業委員會成立等為基礎,樹立典范、總結成果、引領趨勢,向全球傳播責任正能量和中國故事,推動工業和信息化企業ESG創新成長,為兩個強國建設和工業和信息化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服務。
亮點二:跨界交流,共話綠色低碳產融對接
首次圍繞碳達峰碳中和“3060”雙碳目標,召開工業和信息化企業ESG產融合作論壇暨《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綠色低碳發展報告(2021)》發布會。來自國家部委、地方政府、監管單位、金融機構、工業企業等100多名嘉賓代表,聚焦綠色戰略、綠色生產、綠色金融、綠色合作、綠色對話等方面,開展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產業界與金融界的首次國際跨界對話。
亮點三:千家發布,共話企業社會責任實踐
首次在國家級對外開放平臺上,開展“千家”優秀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集中。由政府組織、行業協會和地方部門推薦、企業參與的中國規模最大的全國性“千家”工業和信息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集中發布,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工業和信息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和成效,展示中國工業和信息化負責任的國際形象。
開幕式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志軍介紹了中國工業和信息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為全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指出在新發展階段,工業和信息化企業應當與各國伙伴攜手肩負起推動經濟復蘇,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的責任。為此,他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繼續推進與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在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對話交流,進一步增進了解,凝聚共識。二是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制定和應用方面的國際合作,推動相關標準互融互認。三是支持企業、機構和行業組織開展責任制造、責任采購、責任投資以及數據治理、人工智能倫理、個人隱私保護等方面的研究。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副司長崔淑田主持了論壇開幕環節,表示將認真領會,按照王志軍的要求和部署,全力以赴地繼續推進中國工業和信息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事業。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總干事桑達·奧佳博(Sanda Ojiambo)表示,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在推進全球企業社會責任,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推動工業和信息化企業在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中做出更大貢獻。
上海市副市長張為對進一步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提幾點建議:一是加強社會責任領域的省部合作,二是幫助企業提升履責能力,三是優化企業履責的環境氛圍,增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使命感、認同感、獲得感,會同社會各界,共同推動上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工作邁上新臺階。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圍繞“雙碳”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闡述了“碳達峰、碳中和”、助力“兩型社會”可持續發展,是企業重要的社會責任。他強調,推進“雙碳”目標的實現有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能源是源頭、工業是重點、企業是主體,與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相一致。因此,企業要把“雙碳”納入企業發展戰略,置于全國和行業大局之中,落實到負責任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去。李毅中會長發布了《中國工業和信息化可持續發展報告(2021)》。
本屆論壇還發布了《企業碳中和路徑圖(Corporate Net Zero Pathway)》、《共同富裕:企業社會責任助力工業和信息化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研究報告、《2020-2021年度電子信息行業社會責任建設發展報告》、《中國信息通信行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埃塞俄比亞中資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安徽省工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報告》、《天津市濱海新區工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報告》,并推薦典范企業現場簽署了《工業和信息化企業可持續發展倡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