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德邦大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邦大為”)正忙于一種全新的精準牧養新技術。這一技術既能夠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又能夠提高牧草產出效率和效益,提高乳肉品質,還能節約成本,提高農牧民收入。這究竟是一項什么樣的技術?對現有畜牧養殖有哪些利好?就此問題,灌溉設備首席專家范亞東為我們一一進行了解答。
記者:當前,我國草原畜牧業養殖現狀如何?
范亞東:草原畜牧業的發展主要是解決在保持草原生態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草原產出效率和效益。以前,草原畜牧業以放牧方式為主,但由于草原載畜量過大,致使草原退化、沙化嚴重,為了讓草原休養生息,后來改為圈養。
圈養固然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同樣帶來了很多不利因素,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需要添置大量機械設備。放牧改為圈養后,需要配備一系列機械裝備,如割草機、摟草機、打捆機、草捆裝載及運輸車、飼喂機械設備、糞污處理設備及運輸撒施車輛等。這些機械設備投資下來,需要花不少資金。二是圈養改變了牲畜的采食方式以及牲畜的活動范圍、運動狀態和作息規律等,從而影響牲畜的生長發育,進而影響乳和肉的品質。三是圈養后,牧草在生長過程中雖然不會受到干擾,但對牧草生長和收獲帶來不利因素。一方面牧草收獲時機不好把握,特別是生長旺季,牧草需要及時收割才能實現穩產高產,但那時正值北方草原雨季,容易造成收割的牧草遭雨淋發生霉變,造成額外損失。另一方面,牧草機械收割一刀切,不可能像牲畜采食那樣,有選擇地吃掉一部分。因此,收獲的牧草部分品質不是最理想的。
記者:您所提出的生態保護精準牧養是一種什么技術?
范亞東:這一技術是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并在國內開展試點應用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牧養技術方式,在確保生態不但不被破壞,而且逐年有所修復的前提下,能夠促進牧草生長發育,最大限度地提高牧草產出率。另外,該技術能夠適應牲畜的天然采食習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牲畜對牧草的采食及營養的吸收,從而極大地提高草原的載畜量,提高牲畜乳肉的產出率,并且提升乳肉等產出品品質。
這項新技術說起來非常簡單,就是分割草場,輪流放牧。先將牧場用圍欄或者電子圍欄,分割成若干區塊,將牲畜集中在其中一個區塊放牧,隔幾天再將牲畜趕到下一個區塊,這樣循環往復。
記者:這一技術的關鍵在于什么?
范亞東:最主要的就是實現精準。所謂“精準”,也就是要恰到好處。生態保護精準牧養技術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并不容易。至少,要做到這幾個“恰到好處”。首先,牧草種類搭配要恰到好處。要想牲畜在草地上吃得好,營養均衡,就要將牧草種類合理搭配,各類牧草既要含有牲畜所需要的多種營養素,還要有比較好的適口性。同時,還要考慮到各類牧草生長期保持一致,不要相差太多。這就需要靠飼草品種組合技術、免耕播種技術和種子包衣技術等,來解決牧草品種的搭配和完成播種及種植等作業程序。
其次,分成多少草地區塊、放牧的牲畜數量以及每個區塊放牧的時間都要恰到好處。這需要研究牧草被吃掉多少,恢復生長得最快,產草量最大。然后,依據此數據確定放牧的牲畜數量、分成多少區塊,以及在這一區塊放牧停留的時間。
假設,一個1000畝的指針式噴灌圓形牧場,經過計算把它分成20個扇形草地區塊,每個草地區塊當草長到30厘米高時,將牲畜趕進去放牧1天,草被牲畜吃掉15厘米,再將牲畜趕到下一草地區塊。經過20天,可以輪牧一遍,又回到開始的那個草地區塊。在這20天里,原來那個草地區塊的牧草又會長到30厘米高。
這樣,各個方面都做到了恰到好處,就是做到了生態精準牧養。
記者:生態精準牧養需要一個大系統完美配合,您認為還需哪些方面一起發力?
范亞東:除上述精準輪牧技術外,確實還需要其他工程技術與其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精準牧養技術。如草地管理,主要是利用高效節水技術,采用噴灌系統為草地適時澆水,以促進牧草快速生長;又如圍欄快速移動技術,它是利用快速移動圍欄,或者現代電子圍欄技術,可以比較方便地使牲畜更換到下一個草地區塊,并可防止牲畜逃逸。另外,拆裝式羊舍快速搭建技術。一般來說,奶牛和肉牛不用搭建牛舍。但為了防止野獸晚上攻擊羊群,一般要搭建羊舍,拆裝式羊舍搭建技術,就能有效解決不斷更換牧場這一問題。如果是圓形噴灌牧場,可將羊舍和飲水點建在圓心處,不僅換場時不用移動羊舍,而且方便羊群飲水。
另外,還需冬季放牧技術、牲畜快速繁育技術、一站式防疫檢疫技術、微生物技術、光伏發電技術、無人機或機器人放牧監控技術、牲畜識別及北斗定位技術、AI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等,可根據實際情況利用這些技術,形成一整套精準牧養技術體系。
記者:生態保護精準牧養技術帶來的好處有哪些?
范亞東:利用恰到好處的輪牧技術,不但保護了草原生態,還會使被破壞的草原生態得以恢復。同時,生態保護精準牧養技術利用草食性動物的高密度、群聚及移動進食等特點和牲畜天性,當牲畜移動時,促進畜群、鳥類、昆蟲、微生物和飼草作物等共生的關系,從而達到生態環境的平衡與改善。另外,通過多年生牧草的多樣性選擇,在人工干預下形成更好的植被覆蓋,并生產高質量的飼草,促進牲畜的健康生長發育,進而提高乳肉的品質,保障農牧民的收入增長。
另外,由于精準牧養由圈養時的飼草料移動,變為牛羊等牲畜移動,不再使用大量的飼草收獲機械、飼喂機械、糞污處理設備和有機肥施用機械,減少了機械設備的投資,降低了牧養成本。
總之,德邦大為生態保護精準牧養技術,是通過高效控制時間及空間等手段,結合動物學和植物學等多學科有機融合而成的全新牧養技術。該技術的來源,得益于長期對牲畜發育、牧草生長及土壤治理等多方面技術的總結與智慧凝聚,是解決我國畜牧業快速穩定持久發展的重大技術創新,是提高農牧民收入,實現我國畜牧業現代化的絕佳技術途徑。
